发布日期:2024-08-06 浏览量:88
医学影像设备是指通过借助于某种介质(如X射线、电磁场、超声波等)与人体相互作用,把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结构、密度以影像方式予以表现,供诊断医师进行判断,从而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在临床诊疗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临床常用的医疗影像设备包括X射线成像设备、超声诊断设备、核医学以及磁共振成像设备等。
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可分为两大类,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医学影像治疗设备。市场基本状况
医学影像设备市场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458亿美元。随着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的持续发展,相关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产品性能的更新迭代,使医学影像设备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不断提高,临床诊断对影像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近500亿美元。自2012年医改以来,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医疗行业相关政策,旨在优化医疗服务水平、鼓励分级诊疗实施、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这为影像设备销售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2021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约为523.7亿元,在市场需求及政策红利的双轮驱动下,2022年这一市场超过550亿元。
目前全球医学影像行业呈现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三巨头”竞争的格局;国内医学影像行业由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领跑;四川省医学影像行业有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利尼科医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代表企业。
目前较为常用的医疗影像诊断用设备按照影像信息的载体来区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X线设备
X线设备包括常规X线设备和X-CT设备,显示的是脏器的形态,对于脏器功能和动态方面的检测较差,此类设备主要有常规X线机、数字X线机以及X-CT设备等。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后,由探测器收到的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再经由电子计算机计算出每个像素的衰减系数后重建图像而显示出人体各部位的断层结构的装置。
计算机X线摄影(CR)是将X线摄像信息记录在imageplate上,替代了胶片,可重复使用,也不需要冲印,所以也成了干板。干板通过激光读取装置读取,由计算机精确计算处理后得到的高清数字图像转换,在荧屏上显示出灰阶图像,有利于观察不同的组织结构。CR的诞生避免了胶片冲印带来的环境污染、降低了成本、大大提高了图像清晰度。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是利用电子技术将X线信息的其他载体转变为电子载体,X线摄像信息被探测器直接接受并转化成数字化信号,获得X线衰减值的数字矩阵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CR图像数据可利用计算机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显示、传输和储存且分辨率高于普通X线照片,诊断信息丰富,能更有效地使用诊断信息、提高利用率及提升X线摄影检查的诊断价值。
2020年CT市场规模达到约173亿元,同比增长46.85%。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明确肺炎影像学特征作为诊断标准,通过CT影像进行新冠病毒筛查成为医院诊断的必要方式,促使中国CT市场迎来较快增长。2021年中国CT市场规模达到约158.4亿元,2022年达到174.5亿元。见图2-2-1。
卫健委2018年发布《关于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的通知》,将PET/CT由甲类设备调整为乙类设备,配置证的审批权由卫健委下放到省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配置PET/CT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全国装机量有望较快增加,中国PET/CT市场仍处于发展早期,整体增长率较高。
2021年中国PET/CT市场规模约为16.1亿元,同比增长21.97%,2022年中国PET/CT市场规模达19亿元。见图2-2-2。
(二)磁共振成像设备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射频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发生磁共振,用感应线圈采集磁共振信号,按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处理而建立的一种数字图像。其具有能完全自由地按照要求选择层面;非常清楚地显示脑灰质与白质;较清晰的反映受检体生理、生化特征信息;能提供关于内部器官或细胞新陈代谢方面信息;无电离辐射等优势。缺点是与X-CT相比成像时间较长、植入金属的病人,特别是植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能够进行MRI检查;设备购置与运行的费用较高。
近年来,随着全球主要国家不断加大MRI领域的技术与研发投入,系统的新性能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MRI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22.9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5.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65%,2022年达30.1亿美元。见图2-2-3。
(三)超声设备
诊断用超声设备可分为利用超声回波的USG设备和利用超声透射的超声CT两大类。USG设备中根据显示方式不同可分为A型(幅度显示)、B型(切面显示)、C型(亮度显示)、M型(运动显示)、P型(平面目标显示)等。目前医疗机构使用最多的是B型USG设备,俗称B超。临床上USG设备在甲状腺、乳房、心血管、肝脏、胆囊、泌尿科以及妇科等方向的诊断有其独到之处。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提升带来需求增长;另一方面,超声技术与其他医学影像融合、应用场景技术革新等创新因素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2020年中国超声设备市场规模为99.2亿元,2030年预计将增长至216.2亿元。。
(四)核医学设备
核医学设备是通过测量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对标记有放射性核素药物的选择性吸收、储聚和排泄等代谢功能,实现人体功能成像。主要有γ相机、单光子发射型CT(singlephotonemissionCT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CT(positiveemissionCT,PET),与X线成像口服硫酸钡的区别在于核医学成像只需极低浓度的放射性物质,相比之下X线成像具有更高的分辨力和低量子噪声。
(五)热成像设备
热成像设备是通过测量体表的红外信号和体内的微波信号实现人体成像的设备。红外辐射能量与温度有关,因此也可以说热成像就是利用温度信息成像的设备。人体温度的分布对于了解人体生理状况、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热成像可以评估血流分布是否正常、评价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研究皮下组织所增加的代谢热或动脉血流通过热传导使体温升高的情况。医用热成像设备一般包括红外成像、红外照相、红外摄像和光机扫描成像等,其中光机扫描热成像仪具有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高的优点,目前已应用于乳腺癌的普查和诊断、血管瘤以及妊娠早期诊断等。
但由于引起人体组织温度的异常分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因此热成像设备所提供的信息仅供诊断参考,不能作用诊断依据。
(六)光学成像设备(医用内镜)
前五种医学影像设备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人体的内部组织形态,但显示结果是间接的、非直观的。内镜是目前真正能做到直观的仪器,能够通过人眼直接看到人体内脏器官的组织形态,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医用内镜的种类很多,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是光导纤维内镜,电子内镜也在发展中,电子内镜功能比光导纤维多,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电荷耦合器将观察到的物像由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并传输到视频中心进行处理,达到最终显示目的。传输到监视器的图像还可以储存并用打印机打印,或是传输到另一场所进行同时观察。USG内镜是将US探头和内镜连在一起,在内镜引导下将US探头送入体内进行扫描,得到更准确的信息用于诊断。
中国医用内镜市场一直由多家国际医疗器械巨头主导。受益于国内企业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持续增加的人才及资本资源,以及倡导国产品牌替代国际品牌的政府行业支持政策,预期国内医用内镜市场按高于国际品牌的增长率增长。
中国的医用内镜市场与全球医用内镜市场相比以较高的增长率增长,并预期维持较高的增长率。2020年,中国的医用内镜市场规模为231亿元,于2022年增至278亿元左右。
目前较为常用的医学影像治疗用设备分为以下两类:
(一)介入放射学设备
所谓介入放射学系统就是借助高精度计算机化的影像仪器的观察,通过导管深入体内对疾病直接进行诊断与治疗的一种新型设备与技术。介入性导管根据用途可分为两类,即诊断用导管和治疗用导管及其附件。前者包括心血管、脑血管造影导管,肝、肾、胰、脾等内脏器官用导管十余种。后者如消化道治疗导管、肿瘤化疗用导管、射频消融导管、溶栓导管、二尖瓣球囊扩张导管等。其附件有血管内支架、导丝等。
(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或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利用现代X-CT设备、MRI设备或DSA设备加上立体定向头架装置对颅内病变区做高精度定位,经过专门治疗计划系统做出最优化治疗计划,运用边缘尖锐的小截面光子束以等中心照射方式聚焦于病变区,按治疗计划做单平面或多个非共面的单次或多次剂量照射。不再将病变切除而是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的方式,由病人平卧在治疗床上专用计算机进行剂量计算后完成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具有易选择合适剂量进行照射;肿瘤受到最大剂量照射但周围正常组织受影响较少;符合现代放射治疗发展的高剂量、高精度、高疗效、低损伤的主流方向的优势。放射治疗发展至今,伴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发展,21世纪的放射治疗已经全面地进入了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radiationtherapy,IGRT)时代。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是在直线加速器上配备有X线、CT等成像系统,引入了主动呼吸门控系统(activebreathing controlsystem,ABC),是一种四维的放射治疗技术,它在三维放疗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子概念,在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利用各种先进的影像设备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影像引导可以减小摆位误差和器官生理运动对肿瘤靶区的影响,让放射线紧跟肿瘤靶区实现真正意义的精确放疗。随着放疗新技术的应用,放疗的适应证更为广泛和有效。
目前世界上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生产份额主要由美国瓦里安和瑞典医科达两家跨国公司占据。目前,我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医科达、瓦里安占据国内79.6%的市场份额,属于第一梯队;而本土企业以医用直线加速管为突破口,逐步掌握核心部件的生产技术,推动相关产品国产化,属于第二梯队。我国生产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企业主要包括成都利尼科、山东新华、上海联影、苏州雷泰、广东中能、江苏海明、东软医疗,共7家企业。
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国内市场对高品质医学影像的需求相应快速增长。同时,自2012年医改以来,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医疗行业相关政策,旨在优化医疗服务水平、鼓励分级诊疗实施、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这为影像设备销售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在市场需求及政策红利的双轮驱动下,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将持续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到537亿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7.3%。
老龄化趋势、慢性病增加。20世纪以来,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叠加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国慢性病患率持续升高。因此,我国医疗服务的需求显著上升,从而带来大量的医学影像检查需求。
中国政府已颁布一系列与医疗行业有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将医疗成像服务指定为重点发展领域。2021年卫健委下发《“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提出重点支持各省针对性加强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平台专科建设,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技术,推动相关专科能力进入国际前列。
(二)国产化进程推动行业进步
医疗器械行业在发达国家进入发展成熟阶段,市场规模较大但增速有限,市场份额主要由国际龙头占据。随着国家经济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支出增加,医学影像设备的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品牌商进军海外市场,实现了业务拓展和盈利增长。
(三)低市场渗透率推动行业增长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学影像设备渗透率仍然较低,具有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近年来,随着社会医疗卫生资金投入持续加大,居民支付能力增强,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促进我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长期发展。
Copyright © 2024 医疗器械许可证代办网 本站资源来源于成都培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4081531号-5 XML地图